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官方网站!

时政聚焦

举旗亮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时政聚焦 > 举旗亮剑 >

立足中国实际,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着力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2-05-07 09:14:10 点击: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对“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总体性规划。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构建独特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掌握话语权,提高影响力。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是简单延续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知识体系的再版或翻版,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知识体系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知识体系为基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知识体系包括概念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概念和话语体系,如道、气、理、性、仁、义、礼、智等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道德、政治理念、价值追求、人格修养、独特品质、社会理想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根本精神和核心思想理念。金、木、水、火、土、天、地、数、器、术等等,代表着中国古人对自然、宇宙、世界的认识,天人合一、万物共生、阴阳平衡等,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合理吸收古今中外文明成果。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必须合理吸收、借鉴全世界和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世界文明多种多样,从地域来看,包括中华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等等。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美美与共。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各种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了解和理解不同的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形成互相兼容、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包括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关于人的知识等,是一个具有多种要素和复杂结构的完整系统。

  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需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在思想领域引领时代潮流。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题,以提升学术原创能力为主线,以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支撑,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平台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学科布局优、学术根基牢、科研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国际影响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思想和智力支持。

  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方法要义。要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化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形成党的创新理论学术支撑体系。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真正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运用其科学方法,不断地推向前进。

  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要求,促进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不能局限于西方主导的学科体系、唯西方马首是瞻、不敢越雷池一步,而要立足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

  重创新和实效。创新学术理论体系、学术研究组织体系、学术平台支撑体系、学术评价考核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竞争力。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构建中国特色学术体系的前提。要创新学术研究组织体系,建议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实行跨学科多学科联合研究机制。健全学术平台支撑体系,用高新技术提供有效的支撑。完善学术评价考核体系,破“五唯”,立学规,树新风,重创新和实效,着眼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致力于在世界学术体系中作出中国贡献。

  形成中国学术的大视野、大格局。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加快中国学术走出去步伐。我们要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和知识宝库,结合新时代的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创造性地规避和解构“西方话语”,确立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本土视野、世界视野、历史视野、当代视野和未来视野。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深化人文交流,在博采众长中形成中国学术的大视野、大格局。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中国怎么办”的时代之题,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思、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一方面,我们要认真提炼、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丰富经验,必须有新的思想、新的意识、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上升为理论和知识体系;另一方面,理论成果要在具体实践中转化和应用,得到实践的检验。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得到检验,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作者:林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