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官方网站!

时政聚焦

举旗亮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时政聚焦 > 举旗亮剑 >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哲学社会科学界引发热烈反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22-10-19 15:30:54 点击:

  10月16日,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万人大礼堂华灯璀璨,穹顶上巨大的红星熠熠生辉,主席台上金色的党徽高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刚宣读完大会主题,雷鸣般的掌声便在会场响起。在此后的一个多小时,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代表们的掌声一次次响起,经久不息。

  “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开幕式结束后,党的二十大代表、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张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难掩激动之情。她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旗帜鲜明、高屋建瓴、深邃精辟、气势磅礴,极具震撼力、感召力和引领力,激励着奋战在哲学社会科学一线的工作者,只有不断强化责任担当,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担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上,才能不辱时代使命,切切实实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列席了党的二十大开幕式,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令他倍受鼓舞。郑功成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新时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对过去十年国家发展取得的历史性辉煌成就感到非常自豪,更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接受采访的哲学社会科学界学者一致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献。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勇担责任、不辱使命,干字当头、担当进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

新时代实现伟大变革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艰辛求索,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一百一十四万亿元”“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七十八点二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一组组数字分外亮眼,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的生动写照。“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创新增志气,斗争强骨气,发展添底气。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金碚满怀自豪地表示,基于十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大大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我曾多次到大凉山、南疆等多个深度贫困地区调研,亲眼看到了这些地区十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谈及于此,郑功成感慨万千。在他看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以民生为重的政策取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守住人民的心并赢得人民拥护的奥秘所在,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真正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奥秘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也表示,正是党和人民的接续奋斗,我们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让昔日的贫困人口过上了小康生活。

  “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作出的重要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林认为,这一论述的主要依据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完善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制度,统筹推进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这些举措有力推进了法治中国建设。

  在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臧国全看来,这十年,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十年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新思想开辟理论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重要论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论断进一步补充强调了“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看来,这意味着我们党讲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本中的马克思主义,更不是僵化的、停滞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思想就是力量。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历史发展、文明繁盛、人类进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伟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要的思想源泉和理论支撑。张伟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描述的坚韧不拔品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所倡导的社会发展理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启迪。

  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表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始终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

新征程勇担使命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百年奋斗的主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强国的蓝图已绘就,复兴的号角已吹响。“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宏观展望和重点部署相结合,吹响了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的奋进号角。

  过去5年和新时代以来的10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与此同时,面对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充分展现了我们党主动积极适应和应对各种变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伟大事业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华章的坚强信心和强大决心。其中对“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入系统的阐释,构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逻辑,既是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次创新突破,是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探索作出的新贡献,也向全世界清晰展示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极大地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现代化道路的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黄国文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 “时代之问”的不二路径。陈培永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全面”,是新时代具有标识性的关键词,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点。“全面”主要是三个方面:人口全面,包含大多数人;地域全面,覆盖东部、中部、西部;领域全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缺一不可。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认为,历次党代会都会提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是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特点对我们党使命任务的新认识新表述,是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各项工作的总纲领和总要求。党的二十大对今后五年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做出明确表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历史意义。

\

新研究助力再创伟业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了坚实的立学之本、深厚的为学之基和创新的活力之源。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担负起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光荣职责,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讲话,深刻感召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伟大时代同发展、与亿万人民齐奋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的宏伟蓝图,受访学者纷纷表示,要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发挥自身所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哲学社会科学界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理解二十大报告精神的基础上,对报告提出的新举措、新战略、新思想、新观点,进行深入、系统、透彻的阐释。”何德旭进一步阐述道,我们要从学理层面、实证层面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和重要实践课题开展学术攻关,同时加大宣传解读的力度,持续推进新理论新思想入脑入心,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有机融汇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发展进程中。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字字铿锵,掷地有声,发人深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暖底色。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利慧看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时刻牢记“人民至上”。她从民俗学研究的视角提出,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探索,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石中英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实际行动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不懈努力。郑功成以他所从事的社会保障与民生领域研究为例谈到,要真正了解人民需求,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扎根祖国大地解决好我国的民生发展问题。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在臧国全看来,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中的数据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亟须基于这些问题开展深入的理论探索,为国泰民安、文明强盛贡献学术智慧。杜志雄认为,农业强则中国强,近年来党和国家围绕粮食安全施行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在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要求,进一步凸显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农业的基础性作用,指明了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实践方向。“三农”理论工作者应着力在加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下功夫,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提供扎实的学理支撑。

  中国已进入“二十大时间”,中国盛会为世界瞩目。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时代的中国将以崭新的作为向世界提供治国理政最新样本,进一步深刻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总进程,“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道”必然为动荡不安、变幻莫测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奋斗的征程永不止步。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哲学社会科学界一致认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我们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将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也必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作者:班晓悦 张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