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官方网站!

项目评奖

社科评奖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项目评奖 > 社科评奖 >

甘肃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一等奖获奖成果简介二(研究报告类)

来源: 时间:2023-03-15 10:37:14 点击:

马克思的空间正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负责人:王文东(天水师范学院)   

        该成果立足当年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的时代视域,以系统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空间正义思想为总目标,以实践中形成的空间问题为反思视域,以与当代西方学者的空间正义理论对话为侧翼,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反思的双向驱动,以探索当年马克思空间正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出场路径,积极开展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当代出场研究,以期为当代中国的空间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该成果的基本观点为:(1)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路径为:理性主义时期的空间正义观、人本唯物主义时期的空间正义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时期的空间正义观。(2)从“历史”观的重视与“空间”观的遮蔽、后现代主义在批判时间观中对空间观的凸显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观的显性遮蔽等三个层面论证了长期以来人们忽视和遗忘马克思的空间正义思想的原因。(3)以新的视角和维度界定了空间正义的概念和特征,认为:空间正义是社会主体运用平等、自由、公平、效率等价值对社会空间事件进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相统一的评价,它具有对生产方式的依赖性、历史性、政治性、理想性等特征,并系统分析了空间正义的辩证向度。(4)以现实的资本全球化、城市化、城市居住、殖民地、不平衡地理发展等空间问题为反思视域,在深度解读马克思的空间正义理论的同时,在价值维度上分析了马克思解答空间非正义性问题的路径。(5)提出了解决中国空间发展不公正性问题的四个原则,即发展原则、均衡原则、协调原则和主体性原则,论证了推进马克思空间正义理论中国化的基本思路和当代价值。
 

甘肃省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负责人:李鸿渐(兰州理工大学)   

        该成果基于产业经济学和技术创新理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推进占甘肃工业比重超过70%的传统产业“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简称“三化”改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确立了“坚持绿色化保障、信息化支撑、智能化驱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引领全省工业向中高端迈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路线。
该成果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思路,确立了“三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明确了“通过“三化”改造,石化、冶金、有色三个优势产业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煤炭、建材、火电、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传统产业发展质量在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的总体目标,并树立了“三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是重点产业“三化”改造目标及途径,按照“问题导向—目标牵引—项目驱动”的思路,明确了石化产业、冶金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煤炭产业、建材产业和火力发电、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改造目标和改造途径。第三部分是保障措施,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推进试点示范、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安全体系等保障措施。
        该成果基本观点为:实施“三化”改造,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应坚持绿色化保障、信息化支撑、智能化驱动,锚定“三化”改造目标,按照传统产业“三化”改造途径,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甘肃经济发展实现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甘肃打造“一带一路”生态制高点对策研究       负责人:石培基(西北师范大学)   

        该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把甘肃生态建设融入“一带一路”开放愿景,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甘肃绿色发展方式转变、“一带一路”生态经济体系构筑等视角,分析了甘肃打造“一带一路”生态制高点的背景,明确了甘肃打造生态制高点的定位及总体思路,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主要内容包括:系统分析了甘肃生态建设现状、经验、优势、问题和国内外背景,确定了甘肃生态制高点的基本定位:西部绿色发展引领区;多样化生态发展模式创新示范区;生态制度改革创新实验区;生态技术创新扩散核心区;生态产品的重要生产供给区。生态制高点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惠民、制度保障、系统统筹和全球生态治理理念,打造生态技术、生态标准、生态品牌、生态舆论环境和十大生态产业等是甘肃生态制高点建设的重要路径。
        基本观点:一是突出甘肃生态制高点的关键区域,建立以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产业基地、生态技术集聚创新区、生态服务贸易区、国家公园等为支撑的生态网络。二是突出生态建设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生态工程技术、生态产业技术等的创新。三是突出打造生态制高点区域创新体系。四是突出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开放合作,形成内外联动、东西互济的生态服务贸易和开放发展的新格局。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兰州市城市发展定位与治理能力提升研究       负责人:保海旭(兰州大学)   

        该成果旨在回应党中央发展的顶层设计,精准定位兰州市高质量发展战略,着力为市政府应对高质量发展所应具备的治理能力与相应政策支持提出操作化指南,直接服务兰州市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展开。
        成果分为五个篇幅:一是提升城市定位,发挥兰州首位度功能。二是优化城市布局,培育城市创新增长极。三是塑造城市软实力,提升夜经济吸引力。四是打造城市智慧化,定位城市发展新维度。五是提升城市国际交流,发挥好对外平台功能。
        成果的基本观点:一是科学测算兰州市经济、公共服务、科技文化、绿色发展、人口首位度,提出聚焦首位度战略,服务“强省会”战略行动。二是回应省政府发展榆中生态新城的部署,从城市产业布局、空间优化、产学研模式创新等支撑榆中生态新城成为城市创新的新增长极。三是以夜经济为切入点,通过形成多元、立体、交叉的实体经济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推动夜经济城市名片的形成,塑造城市软实力。四是聚焦区块链发展,构建“区块链+环境”绿色发展新名片,促进“区块链+金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寻找兰州市未来发展动能。五是聚焦兰州市融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战略布局,进一步发挥中欧班列、粮食口岸、整车进口口岸、木材口岸等对外平台的功能,提升发展质量。
 

中国农作物品种安全问题及战略对策研究       负责人:窦学诚(甘肃农业大学)   

        该成果对中国农作物品种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农作物种子从生产者自选、自留、自用通过逐步商业化运营,已发展成一个多链条、多类型、多阶段分工、多主体竞合、多级市场分化的复杂庞大专业化产业链群。 2.农作物种子安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自花授粉作物种子安全主要取决于研发、选育和扩繁体系是否健全可控;常异花授粉作物的自交系单交种能利用杂种优势,已成为种业商业化发展的主流对象和目标,这种种子的安全既取决于种业产业链群各环节的自主发展与可控程度,也取决于整个种业产业链群的整体匹配是否平衡以及是否具备市场竞争与控制优势。3.从种业产业链群发展竞争趋势来看,种质资源收集和创新是基础,新品种培育是关键,优势龙头主体能力建设是集成体现,国家政策体系是确保种业竞争力提升和安全保障的最重要环境支撑。4.农作物品种安全问题包括农作物品种生物学安全、产权安全、种植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品种安全因素重要性从强到弱分别是:生物学安全、产业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产权安全。5.当前中国玉米种业处于基本安全状态。增加种业投入、提升种业技术对于种业安全有正面影响。外资技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玉米种业安全度,过高的外资技术控制率对种业安全综合效益的提升具有极大的抑制作用。
 

甘肃省地方立法优化中小企业法治环境调研报告       负责人:白牧蓉(兰州大学)   

        该本成果立足新时代背景,以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的中央精神及其在各地的践行为契机,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从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政策和融资环境等方面入手,以理论层面分析地方立法重要作用为基础,通过实地走访等调研方式对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治与营商环境现状进行探究,归纳当前困境,剖析已有举措的缺陷与不足,比较其他地区经验,论证得出不同维度下甘肃省中小企业法治环境优化对策建议。
        该成果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基本理论,深入剖析中小企业的特殊困难及地方立法所能发挥的作用。第二部分通过调研,系统梳理了甘肃省中小企业困境。第三部分对甘肃省已有优化中小企业法治环境举措进行了述评。第四部分全面归纳整理了国内外的有益实践经验。第五部分基于前述调研结论与理论研究,探寻对策建议。
        该成果基本结论为:在甘肃省中小企业法治环境优化过程中,应当以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并保证立法的执行效果为核心,以司法制度改革为保障,以创新政策的制定实施为辅助,以政府观念行为的优化为基础,以相关机构平台的设置为路径,在立法、司法、政策、政府、平台等五个维度采取多项举措进行协同建设,从而以法治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状况及帮扶效果追踪研究       负责人:邓红(兰州大学)   

        该成果以西部省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为对象,运用追踪调查策略,从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同伴交往等发展主题入手,考察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现状与问题,探讨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因素,通过追踪结果讨论了帮扶措施的效果。
        该成果由六个部分组成:绪论介绍了研究的概况;第一章是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分析了家庭诸要素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了学前教育经历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二、三章是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从非认知性因素的角度研究留守学生的学习问题,分析了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第四章是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研究。通过同伴结构、同伴接纳、交往类型以及交往策略的追踪调研,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现状和发展特点。第五章是研究结论与建议。
        该成果认为总体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发展没有显著差异,相关部门应结合其成长中的诸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应加强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将留守女童心理健康、留守男童学业成绩、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留守儿童人际交往技巧的培养作为关注的重点。
 

维吾尔族与藏族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发展研究          负责人:尹伟先(西北民族大学)  

        该成果是国内外学术界首次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维吾尔族与藏族这两个民族的民族关系历史演变与现实发展进行的系统研究。分为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历史时期维吾尔族与藏族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研究,涉及到从公元8世纪初到1949年的两族关系,跨度约1200多年。第二部分是对现实条件下维吾尔族与藏族民族关系的一些个案进行解剖麻雀式的研究,旨在透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西部边疆安全、反对“藏独”“疆独”的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发展这两个毗邻民族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维吾尔族、藏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落地生根。
        该成果的主要创新点及实践意义在于:系统总结了维吾尔族与藏族民族关系发展的规律,阐明这两个民族对缔造中华民族优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贡献,从而揭示出中国境内各民族关系的真谛;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的“三个离不开”的深度把握;为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服务,提出了加强民族团结、应对“疆独”“藏独”合流、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对策建议。
        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多种文字史料的互证;通过在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的实地调查,研究了当今维吾尔族与藏族民族关系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甘肃岩画整理研究       负责人:庞颖(兰州财经大学)  

       甘肃岩画是中国岩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研究意义,是原始艺术研究、审美意识研究的主要实证物。从地理位置上看甘肃岩画起到连接新疆岩画、宁夏岩画和内蒙古岩画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岩画也就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丰厚的意义。另外,甘肃岩画地处丝绸之路中段沿线,也是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岩画反映出了早期的人类交流,对于研究北方少数民族的迁徙、民族往来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数年大量的田野调查以及统计出的数据表明,甘肃无疑是全国岩画大省之一,无论从其绝对数量、分布地域、内容价值以及所处位置,甘肃当之无愧。该成果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资料的收集整理,比较完整地囊括了整个甘肃地区,为甘肃岩画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岩画的研究提供了详细的一手资料,有填补空白的应用价值及研究价值。系统全面地整理了甘肃岩画的分布和图像内容,从岩画内容来解读河西走廊、黄河两岸作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地理分界线上的早期人类活动的蛛丝马迹,弥补甘肃早期史料的不足,同时对甘肃最早的艺术给予科学的定位;整理研究已有的岩画,完整详细地为以后的研究留下详实可行的图像资料,为今后查询管理岩画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研究体现甘肃岩画在全国岩画中的地位和学术价值。
 

西北民间小戏与祭祀仪式研究——以甘肃、陕西民间乡村小戏为主要研究对象       负责人:王萍(兰州城市学院)   

        该成果立足于西北乡土社会,以民间小戏与乡村祭祀仪式互为依存、相互影响为视角,从西北民间小戏文化生态、历史渊源、传承传播、展演特点、艺术特征及民俗文化、“非遗”传承保护价值七个方面进行系统探讨,揭示分析民间小戏作为乡土社会祭祀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本质特征和文化意义。研究认为:西北民间小戏是属于农民共同体文化圈的戏剧文化,它源于古老的“社庙”祭祀习俗传统,在当地语言及民间歌舞、小调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以农民共同体为传承传播主体,一般在岁时节庆、农事庙会、人生礼仪等乡土民俗活动中演出,表演诙谐滑稽,演出场地灵活,演出形态多样,具有全民参与性、狂欢性等特点。
        学术创新:1.该成果第一次从学理层面全面系统地研究西北地区民间小戏,揭示其长期生存传承的社会机制等深层原因。2.该成果尝试从“文化圈”及民间小戏传承、传播主体视角认识西北民间小戏概念内涵,为民间小戏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推进民间小戏的深入研究。3.该成果从民俗学、戏剧学、历史学、社会学及地方性知识等多学科对西北民间小戏进行深入拓展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