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精神扶贫专题 > 理论 >

“精神扶贫”是扶贫工作之新动力

来源:中国文明网 时间:2017-11-02 22:30:24 点击: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群众,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结合起来,着力推动中国梦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不难现在广大中国农村大地上,物质上的穷人很多,精神上的乞丐更多。在贫困户中,不乏有脚有手、身强力壮的人,这样的贫困家庭,属于典型的“精神贫困”——这类贫困户往往不立志、懒惰,宁愿等、靠、要,坐等坐吃政府救济,过只能填饱肚子的最低生活水平的日子,也不愿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努力,过上富裕舒心的生活。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是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要根治精神贫困这一“病症”急需相对应的“药方”,这个“药方”,就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扶贫、精神脱贫,必须具备想脱贫、想致富的自信。要在引导广大农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加大支持免费赠阅党报、党刊、手机报力度,进一步实施免费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让贫困地区的人们更及时、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跟时代步伐,增强自信,坚定信念。

  “精神脱贫”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做支撑,广大贫困地区人民才能鼓起勇气战胜贫困,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开展扶贫工作,不仅要重视物质上的帮扶,更重视思想上的帮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授人以渔”,全面提升农民的生产经营、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素养,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树立脱贫致富的标兵和典型,利用榜样的力量点燃他们的勇气,利用正面典型给他们以脱贫致富的希望,为持久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精神脱贫”的信念、勇气、希望,最终要落脚到深化文明校园、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体现人文关怀,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首先“治贫先治愚”,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实效。搞好义务教育,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是根本的扶贫之策。其次是关注贫困户的精神世界,使其感受扶贫工作的新温度。搞好推进文明家庭建设,要多关注他们对亲情的需求、对友情的渴望、对生活的追求,努力解决广大贫困农民的就近务工、就近入学、就近医疗等诸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搞好文明村镇建设,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的归属感,提高留守贫困农民的生活信心,让广大贫困农民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得实惠、得希望、得未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脱贫是一场驰而不息的持久战,必须将精神文明建设与脱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思想建设、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培育,坚定信心、鼓足勇气、充满希望,定能为广大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工作注入新动力。(余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