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精神扶贫专题 > 理论 >

李祥:凝聚精神扶贫的社会共识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时间:2018-01-29 20:14:31 点击: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就要全面推进精神扶贫,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激发贫困群众创业激情,在全社会凝聚起精神扶贫助推脱贫攻坚的强大共识。

  精神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是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有力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当前,剩下的贫困人口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致贫因素复杂多样特别是精神性致贫因素凸显,一些脱贫户主观意愿不高。只有通过思想教育、技能培训、典型引导和指导发展产业,从根本上铲除不思进取、封闭保守的思想,改造贫困户主观世界,帮助其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拓宽贫困群众视野,增强致富本领,提高文化素养,激发“人穷志不穷”的干事创业热情,改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通过扎实推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水平,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进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杜绝小病不就医的现象和搞封建迷信的不良习俗。进一步激发贫困村发展的活力,通过派优村第一书记、选强村“两委”班子、强化驻村帮扶工作队,为农村发展输入新鲜血液,用知识和科学为群众出谋划策,让贫困群众走上自力更生的脱贫之路。

  精神扶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倡导乡村文明的有效手段。通过精神扶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消除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根除以贫为荣、一夜暴富为荣、哭穷喊穷为荣的落后观念,弘扬自立自强、勤奋致富、艰苦奋斗的精神。扎实推进全域无垃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脏、乱、差的面貌,教育引导群众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提升农村群众幸福感。大力倡导勤劳致富的生产生活理念,广泛开展脱贫攻坚、孝老爱亲、爱岗敬业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表彰奖励通过勤奋努力过上好日子的榜样,挖掘群众身边人、身边事,通过群众身边看得见、信得过、感染力强的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

  精神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衔接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才。当前,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的不断明晰,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企业主等为主体的返乡创业潮悄然兴起,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逐渐从城市向农村回流。通过精神扶贫,让现代思想观念深入农村,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摆脱思想观念上的“贫困”,实现就地创业就业。要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逐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贫困群众培育成为懂技术、有本领、能致富的现代新型农民,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的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实施电商扶贫,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参与到“互联网+”行动中来,把千家万户的农产品与大市场对接起来,转变思想观念,拓宽增收渠道。

  精神扶贫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必然要求。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单元,更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支撑。目前,产业发展层次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专业人才匮乏,干部群众的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思路不够广等是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因此,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活各种生产要素,建立健全各类经营主体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贫困群众适应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让贫困群众更多地分享生产、加工、销售等诸环节的利润。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有效经验和做法,转变干部群众思维理念。进一步推动全县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旅游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提供可靠保障。

  在全社会凝聚精神扶贫的共识下,用精神扶贫推进精准扶贫,才能有效增强贫困群众的脱贫愿望和内生动力,斩断思想“穷”根,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系陇南市副市长、成县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