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精神扶贫专题 > 理论 >

王强:注重扶志扶智 助力精准脱贫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时间:2018-01-29 20:16:14 点击: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部分群众受地理区位、传统观念、文化素质影响,发展意识不强、脱贫信心不足,致富能力差,严重影响脱贫成效提升和脱贫成果巩固,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必须把精神扶贫作为重点任务,按照“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工作要求,突出物质扶持和精神帮扶两手抓,解决贫困群众“等、靠、要、懒、散、怕”等一系列思想顽疾,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立精神,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脱贫攻坚的主体是群众,要用心“扶志”,把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让群众本身具有强烈的脱贫愿望,具有摆脱贫困的行动自觉。首先,是要破除贫困心理。从分析贫困群众思想现状入手,找准甘于贫困丧失斗志的思想根源,加强宣传引导,以文艺节目、培训会、入户走访等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党中央、国务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学习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优惠扶持政策。积极组织贫困群众到已脱贫的村和农户当中参观学习,从其他贫困群众改善基础设施、发展致富产业的奋斗经历中开阔眼界、解放思想,解决目光短浅、小富即安等思想问题,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是要提振脱贫信心。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奋斗目标引领群众思想,以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提振群众信心,动员全县群众坚定跟党走,树立勇于向贫困宣战的斗志。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大力挖掘宣传表彰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先进分子,以身边的人和事,提振贫困户的“精、气、神”。第三,是要注重典型引领。有针对性地加大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和扶持力度,通过项目、资金、技术、政策支持,为培育典型提供有力保障,并通过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让贫困群众能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发挥企业和能人大户传帮带的作用,创新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大户+贫困户等模式,以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盘活贫困群众土地、农业机械等资源,降低贫困群众的投资风险,带动贫困群众共同致富。

  扶贫必扶智,只有将“治愚”和“扶智”结合起来,才能让脱贫人口“站起来”“走得远”。全面巩固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优化调整贫困村学校布局,加大教育投入,补充、扩充教育资源,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支持贫困村新建、改建幼儿园,提高幼儿园办园标准和办园水平。合理规划设置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优先支持贫困村新建学校,最大限度缩小地区差异。加强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乡村支教、轮岗,加强城乡学习交流,优化城市重点学校和农村贫困学校结对帮扶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大幅减轻农民教育负担,防止因学返贫。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加大特困片区群众的教育培训力度。运用好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开展贫困群众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强化科技扶持指导,抽调农、林、牧、渔等部门农业科技人员,深入贫困村、重点农业专合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手把手培训一批土专家,提升农民科技兴农水平。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广播等媒体,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加大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力度,引导电信运营商、电商、金融机构等共同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普及。建立面向农村农民的信息传递渠道,促进偏远地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帮助贫困群众长期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及经营理念。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要使贫困群众物质生活明显改善,而且要让广大群众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实现物质和精神同步奔小康。要把满足农村群众精神需求作为重点举措,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结合起来,防止一些群众脱贫之后,物质上富裕了,文化生活却单调贫乏,防止农村攀比、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抬头。一是狠刹农村歪风陋习。不仅让贫困群众告别贫穷落后的生存状态,还要告别愚昧落后庸俗的生活方式,有效遏制人情风、天价彩礼、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切实减轻群众负担。二是营造文明乡风民风。把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积极培育文明新风,美化农村人居环境,营造和谐邻里关系,传递社会正能量,实现精神物质双脱贫。三是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鼓励和支持农民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高、活动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

  (作者系中共徽县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