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征后期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斗争——对张国焘错误的再认识 吴晓军(省委党校)
该成果立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借鉴党的建设的有关学说和理论,开拓了党史研究的新视野和新领域,体现了党史研究的纵深感。
该成果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从新的视角分析研究问题,得出张国焘错误的本质是阴谋夺取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张国焘在长征途中反对中央北上方针,执意南下,就是拥兵自重,图谋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采取的恶劣手段就是蓄意破坏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破坏了党的政治纪律;而另立中央、分裂党和红军只是这种错误发展的必然结果。造成张国焘错误的根源是军阀主义作祟和个人野心膨胀,危害在于破坏党内政治生态,葬送了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的大好形势。
党中央与张国焘的斗争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党要发展壮大必须团结和依靠绝大多数同志与党内的错误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必须警惕来自内部的动摇和背叛这一最大危险;必须坚定信念、统一思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立党的领袖和党的正确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关系的逻辑理路 王景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林建华(中国社科院)
该成果对“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关系的演化理路和内在逻辑进行了深刻揭示和阐明,指出“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
该成果从三个方面对“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逻辑理路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重点论述了生态问题对人类命运的重要性,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第二部分着重对“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关系的递嬗进行了阐释。第三部分提出了对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现代化指归的意见,即坚持现代化的绿色属性。
该成果基本观点为: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我们应时刻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为根本遵循,使人类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安全舒适的生态发展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相协调、共促进。这是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定位,是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是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希望。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人民币区域化的前景——以中亚地区为例的研究 程贵、王舒婷、马润平(兰州财经大学)
该成果以人民币中亚区域化为研究对象,分析人民币中亚区域化对中亚国家、区域内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影响,得出各方收敛于合作的策略选择,对推进人民币在中亚的区域化发展具有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该成果通过构建人民币中亚区域化理论模型,得出人民币中亚区域化在短期内会对东道国、区内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利益造成一定损害;但从长远来看,人民币中亚区域化不仅有助于带动区域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而且可以深化彼此政策协调、提升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实现区域共赢发展;通过局部稳定分析方法得出,从长远来看中国和中亚国家、区内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在人民币中亚区域化博弈中倾向于采取合作策略。同时,采用仿真模拟实验,判断各博弈参与主体在既定条件下选择不同策略的可能性,研究得出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内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博弈策略选择随着时间变化最终收敛于合作。
明长城资源的多学科整合与长城学的构建 田澍(西北师范大学)、马维仁(宁夏师范学院)
该成果是全面研究明长城的最新成果。文章主要从文献梳理和理论构建两个视角出发,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学术界关于明长城与明长城资源内涵的界定,并对明长城建筑资源、明长城传统文献资源、明长城碑铭与舆图资源、明长城非物质文化资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基本理清了学术界关于明长城资源的研究脉络。
该成果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多学科交融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突破以军事防御的单一视角来认识明长城的狭隘学风,从具体和总体两个方面来认识明长城的内涵、意义和影响,尽快形成我国自成体系且具有独特话语体系的“长城学”。只有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地理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来研究、开发和展示明长城,才能较好地认识明长城的内涵和价值。同时指出,尽管学术界在明长城资源的调查与研究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目前我国学术界在长城理论的创新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只有不断深化明长城的理论研究,提炼明长城的精神价值,解读明长城在“大一统”中国形成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才能真正引领长城学研究的走向,不断发出新时代中国学者最强音。
学风建设问题与学术创新发展 胡政平、巨虹(省社科院)
学风建设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工程,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关键环节。新时代加强学风建设,厚植诚信、祛除浮躁、严谨求实、守正创新、引领时代既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又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担当和时代要求。第一,指出了当前我国学风问题的主要表现是教条主义、宗派主义、文牍主义、利益主义、形式主义、西化主义等六种。第二,提出了树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的关键,是要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思想,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坚持严谨求实的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创新原则。只有建设好以实事求是为内核的良好学风,才能通过“学术创新”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繁荣”局面。第三,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学术体制需要涵育优良学风,在新时代的伟大理论创新中涵养优良学风,在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引导优良学风,在中国特色的学术监管体制中剔除学术腐败。第四,通过践行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推动学术创新。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的基本内核,严谨求实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要切实扭转不良学风,就要在健全学术体制的过程中,在统筹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中,大力弘扬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践行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推动中国特色学术创新发展。
论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 刘旭东、蒋玲玲(西北师范大学)
该成果以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为主题,认为需要构建能够充分反映和助推教育实践变革、具有思想活力的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并就此提出了构建策略。
该成果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近40年来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的演变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教育实践变革的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价值取向的讨论。第三部分就构建反映教育本性、具有时代品格的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提出了相关对策。
该成果基本观点是:中国式教育实践变革是构建教育学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物质前提,要立足中国大地,用自己的话语解读当代中国教育实践变革。为此,要强化教育学科自觉,准确揭示教育实践变革的内在逻辑。坚持问题导向,在批判反思中生成教育学术话语。拥有国际教育的视野,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深化教育改革,在教育实践中获得更丰富的理论创新源泉。
春秋“礼治”与“经国之文”的生成——以政论、谏辞、问对三体为核心 韩高年(西北师范大学)
该成果主要探讨春秋“礼治”与“经国之文”的生成问题。春秋时期仍尊礼尚文,诸侯国多重视礼治,古礼犹在。贵族社会以“太上有立功,其次有立德,其次有立言”为“三不朽”,导致“政化贵文”“事迹贵文”“修身贵文”的倾向。礼治制度催生出政论、问对、讽谏三种“经世之文”,从《左传》《国语》等典籍中所见的大量文本生成“事件”来看,它们的撰制与发布者都是有文有德之“君子”,文体形式上通常采用“述典析理”的引证法,或博引三代旧制,或采《诗》撷《书》,或引述圣贤名言,并结合当下时势予以分析说明,以增强威权性和说服力,形成典雅渊懿的语体风格。这类“经世之文”既是在“礼治”语境下以言辞撰制和发布为核心的政治实践活动,同时也指代相应的文体。其动因是具体的政治事件,在撰作方式上具有因事而发、即兴即时的特点。这种“礼治文言”的文体生成过程,体现了先秦文体生成及分类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变迁的一般规律。
该成果的主体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议政制度与春秋时期的政论、第二部分是咨询制度与春秋问对体、第三部分是春秋讽谏制度与谏辞的繁荣、第四部分是结语,对全文做了总结。在总结中,该成果认为春秋时期的议政、咨询和讽谏是从西周“礼乐制度”中发展出来的,作为春秋“礼治”政治的一种形态和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文”的方式弥补君主专制政体的不足,因而具有强烈的“尚文”倾向与人文色彩。其核心层面是围绕礼乐传统和君臣德行而进行的言辞的撰制、发布和传播、接受,它们虽然具备制度的雏形,但这些问对、讽谏、论议之文是否达到发布者或撰制者的预期目的,则完全取决于君主的个人德行。因此它们还不能完全等同于后世法治时代的制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探析 闫丽娟、李智勇(兰州大学)
该成果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探讨,聚焦其理论渊源,关注其学理支撑,将有助于更加明确其内在属性,强化对当前民族理论的认知。
该成果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具有的多层次性。一是中国传统天下观赋予了多元共生、合而为一的文化思想。二是备受争议的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带来了“国族一体”的政治理念,“中华民族”的内涵释义经历了多次再生产并延续至今。三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主导下,一方面多民族国家的理念与实践相继确立,另一方面促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学术观点上升为国家话语。上述三个层次是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合力造就了作为“意识本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该成果基本观点:其一,作为意识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自觉与根本前提,对其理论渊源的探讨,有助于理解其深刻内涵与理论意义。其二,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既不是无根之水,也不是虚拟想象,更不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物,而是对中国历史文化资源与既有民族理论的有机结合。
清朝统一新疆及其历史意义 王希隆、杨代成(兰州大学)
该成果论述了汉、唐、元诸朝之后,清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再度完成统一新疆大业的历史进程,以及清朝再度将新疆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治理之下,所产生的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该成果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清朝统一新疆的历史背景,指出清朝统一新疆是自先秦以至明代中原政权和内地诸民族与新疆地方和新疆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结果。清朝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才最终得以完成统一新疆的大业。第二部分分析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于统一新疆的历史贡献,系统论证了清朝统一新疆的大业是由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共同促成的这一结论。第三部分探讨了清朝统一新疆的历史意义,指出清朝统一新疆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促进了新疆社会政治的进步,奠定了新疆地区的民族构成格局,改变了天山南北的经济布局,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历史影响极为深远。
该成果基本观点为:清朝统一新疆是自古以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统一新疆的大业是在乾隆朝最终完成的,但是,康熙、雍正两朝的苦心经营也是乾隆朝得以完成这一事业的必要条件。在清朝统一新疆的过程中,诸多少数民族与汉族一道,都为祖国的统一与昌盛,为祖国疆域的奠定与边疆的建设,作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这不仅是中华民族长期整合发展的结果,更是中华民族长期整合发展的明证。
基于共词分析的研究前沿探测与研究热点识别信效度研究 周文杰、李承晋、杨丽、高冲、张彤彤(西北师范大学)
该成果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共词分析指标与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方面。设计了六个单项研究和一个综合性研究,分别从科学文献的题名、摘要、关键词和全文入手,对共词分析在研究热点识别、研究领域聚合和研究前沿探测方面的效标关联效度、内容效度、表面效度、聚合效度、区别效度和重测信度进行了检验。
该成果的主要产出包括:首先,对共词分析在不同科学文献的不同分析单元上的信效度进行了系统性评估,形成包括两组专题论文在内的系列研究论文。其次,对当前通用的科学计量工具所采用的指标和工具进行系统检验,证实了不同计量指标在解决不同类型的计量问题时所产生的信效度差异。该成果还积累了一大批卓有价值的关键数据,具体包括:构建了英文语料库和中文语料库;应用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构建了共词矩阵,形成了一批大规模的共词分析基础数据集;应用Python及Stata等分析工具,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共词分析信效度检验结果数据集。这些数据的积累,不仅为本研究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也预期能够为后续研究的展开提供坚实基础。
该成果的价值在于,全面检验了不同的分析单元、方法和工具在解决不同类型的科学计量问题时的信度和效度,揭示了共词分析科学化的基础和前提,从而为图书馆情报学等领域推进科学评价、科技文献内容特征的揭示和知识结构的表征奠定了基础。该成果的科学意义在于,有效弥补了科学计量领域对共词分析信效度认识的不足,从而将不仅有助于促进共词分析走向科学化,也将对促进共词分析乃至科学计量领域相关基础理论的深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