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载于《社科纵横》2024年第6期
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探究
张存刚,丁谕航
(兰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兰州 730020)
【内容摘要】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着重从多维度对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进行解析。新质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其内在驱动力包括创新、人才、科技进步、精神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创新是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与效率提升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成果转化和生产活动质量提升的基础,资本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起辅助作用,精神文化赋能创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物理与信息网络支撑。当前需要结合新质生产力各动力因素,通过教育培训等提升所有劳动者的技能水平,重点从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知识型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精神文化和数字化智能驱动生产资料管理革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
【关 键 词】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24)06-0048-09
一、引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通过其内在的辩证互动,揭示了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形态变迁的基本轨迹。具体而言,生产力,即人们改造自然以满足需求并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模式以及产品分配方式。生产关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作为生产力的镜像反映,同时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或制约其发展。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二者的适应程度,都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进步速度。
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自身的内在驱动力,超越传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构的分析框架,对于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形态具有重大价值。原创性强且具有颠覆性特点的科技创新往往源自生产力的深层冲动,当我们将注意力聚焦于这种原动力时,能够更清晰地识别并释放生产力的发展潜力,减少传统生产关系可能施加的限制和束缚,为生产力的飞跃式增长创造条件。社会的发展规律要求我们顺应而非抗拒生产力的进步趋势。通过优化生产关系,确保其不仅贴合生产力的需求,而且能够给予生产力正反馈,对于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言尤为重要。通过深度剖析并合理引导生产力的原动力,可以为应对一系列复杂挑战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推动构建更加高效、公正且充满活力的社会发展模式,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二、文献综述
生产力的原动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一直是经济学、社会学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焦点。通过梳理关于生产力原动力的学术研究成果,从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制度环境、资本积累以及全球化等多个维度探讨其对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关键作用。
技术创新被认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熊彼特首次提出了“ 创造性破坏”理论,强调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革命性作用。罗默和索洛认为,技术进步不仅能直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通过促进产业升级、产品创新和新市场开发间接促进生产力发展。近年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如 Brynjolfsson 和McAfee 分析了数字技术如何重塑经济结构,成为现代生产力增长的新驱动力[1]。文丰安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历程,认为每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均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中实现的,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主要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2]。刘磊等分析了新质生产力与“ 双碳”战略之间的耦合共生关系,指出二者均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强调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源[3]。
创新为人力资源提供了应用新产品和新科技的平台,而人力资源是创新成果持续性转化的基础,知识经济的关键要素—— 人力资源的质量与教育水平被认为是支撑生产力持续增长的基础。贝克尔最早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后卢卡斯通过模型实证了教育水平的提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面影响。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激增,教育与培训体系的优化成为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关键[4]。贾丽民等基于唯物史观视角,深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动力源,指出在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劳动者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全面发展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5]。郭万超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动因,视文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强调在科技进步的同时,文化创新对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性[6]。特别是在催生文化产业新形态、新消费模式中,文化引领经济并激发人的创造力。何雨婷等通过解析各要素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与机制,强调民族团结与社会心理的凝聚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推动社会经济全面繁荣[7]。谢鹏俊等指出新质生产力根植于科技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强调高素质劳动者与人民需求升级对生产力迭代的推动作用[8]。高帆指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于经济发展成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知以及面对新挑战的应对,生产力的内在目标导向还是解决人的需求问题[9]。
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利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制度能够吸引、培育并有效利用人才,反之则可能抑制人才潜力的发挥。制度环境作为生产力释放的框架条件也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North指出,有效的产权保护、清晰的规则体系能显著促进投资与创新,从而提高生产力[10]。Acemoglu 等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发展路径,强调包容性政治制度对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性[11]。此外,简化行政程序、降低市场进入门槛等政策也是提升企业活力、激发生产力潜力的关键措施。
生产力的提升还需要充足的资本来驱动投资、创新和技术升级,资本积累是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哈罗德- 多马模型和索洛模型均强调了资本深化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国外对资本要素的研究更注重资本的有效配置而非简单积累[12]。投资于高科技产业、绿色经济等未来导向领域被认为能更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质变提升。
要素的交叉融合有助于生产力的跃迁,更大的展现平台更有助于生产力实现质的突破,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为生产力提升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及其与艾翰南共同提出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如何通过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知识溢出效应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全球价值链的形成要求国家和企业不断适应国际竞争,通过技术创新和升级来维持并提升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位置[13]。周金凯探讨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如何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科技创新激励、产业升级促进以及绿色发展导向,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强大推力,强调了国际合作、制度创新以及市场体系完善在其中的关键作用[14]。
上述研究成果从生产力的历史形成、发展机制和催生因素等不同角度看待生产力动力,其中不乏很多学者通过对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机理、理论阐述和时代内涵来发掘生产力的根本动力。但是,生产力在外部生产关系影响较小的情况下的发展规律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探讨中,很多学者将研究重心置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上,对于新质生产力自身内在动力的因素挖掘较浅,这一现象凸显出学术界在新质生产力内在动能方面探讨不全面。本文从各个角度对新质生产力原生动力进行解析,并结合当下发展情况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策略建议。
三、新质生产力原生动力的多维度解析
由创新引领、人才为基、科技进步为翼、文化氛围为魂、基础设施建设为梁的多元化动力体系,展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多维支撑与复合推力。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激发了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和效率跃升。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升,则是确保生产活动质量与适应性进化的内在要求。科技进步,特别是数字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加速了生产流程的优化,更开启了全新的生产力增长点。文化因素作为无形的强大驱动力,塑造了组织与社会的创新生态,促进了知识共享与价值共创。基础设施建设则是这一切活动得以顺畅进行的物理与信息网络,为生产力的持续跃升提供了保障。
(一)创新的自主驱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生产力的三要素都包括了创新的潜能,反映着经济发展动力的内生性。劳动者的创新在于劳动者意识和劳动者的能力。从劳动者意识来看,劳动者经过各种体系化和专业化的知识学习后能够树立科学的创新意识,在生产实践中独立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积极调动多种知识、手段和资源创新性地解决问题;从劳动者能力来看,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逐步地将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运用到生产过程中,在对生产过程的高度掌控下还能够创新性地看待问题并破解问题[15]。以上劳动者创新的两方面源于对生产实践的适应性进化和创新性激发。劳动者的主体性创新不仅是对传统经济理论中关于劳动价值简单累加观点的超越,更是对劳动者潜能发展路径的一种深层次创新探索。
劳动对象亦包含潜在创新。劳动对象包括人们改造生产的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对象承载着劳动者的劳动,同样的劳动加之于不同的劳动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生产效率。同样的开采劳动,软质石材相较于硬质石材开采难度较低,开采效率也会较高。同样种植水稻和小麦,由于其特性不一,同样的劳动带来的收益迥然不同,且在产品的转化中,不同的劳动对象转化效率的迥异也是由于包含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历史和现实表明,许多劳动对象最开始的加工性能比较差且经济效益不高,通过一些创新性技术改良其内部特性,或者采用创新性的加工工艺和方法便可以被高效利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16]。例如,杂交育种让粮食或者经济作物能够在同样的劳动情况下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改变石墨内部结构使其拥有更多适合生产的特性。此外,通过寻找或者创造新的劳动对象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很显著,例如,塑料的发明对于劳动对象的扩展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可降解塑料作为劳动对象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地膜、食品包装和可在人体内降解吸收的手术缝合线等。
劳动资料是生产力的物化表现,包含了生产力的创新,是生产力进步与否的直接体现。劳动资料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物质形态的直接改变,更深刻地体现在生产方式的革新和组织模式的变革。从最开始的家庭作坊到机器工厂生产,从旧能源提供动力到使用电力等清洁能源,从传统人力机器输送到智能化信息传输,种种生产方式的革新都基于劳动资料的显性或者隐形的革新。而组织模式的变革,例如从单一的个体生产转向具有规模效应的集体生产从而提高效率,从无组织的混乱管理到现代化分工管理技术的普遍应用,从传统的信息传输管理到现代数字信息工具的应用,正是因为有了多种促进管理和组织高效化的工具劳动资料的变革,而这些劳动资料的产生源自生产力的创新[17]。
(二)人力资源的驱动力
劳动者的再生产能力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发展潜力与动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决定了物质资料的先进性,而教育和培训可以让劳动者的思维方式和内在协调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不仅塑造了劳动者的基本技能框架,更是推动生产力持续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动力源[18]。职业教育能够让劳动者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不断地应用最新的技术以在物质资料生产中能够提高效能[19]。同时教育和培训不是机械化的灌输,而是能够对劳动者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质的提高,这样劳动者就可以在生产流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对生产流程进行效率审视,并提出创新性的改良方法,这对现代化产业转型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在知识传承和积累的连续性进程中,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知识架构,为后续创新活动提供了学术支撑和方法论的指导,这一过程不仅系统化地整合和深化了知识,同时还促进了理论与生产实践的动态交互,加速了新质生产力的变革速度和生产模式的优化。
劳动的分工协作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分工和协作是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不可缺少的组合因素,分工和协作不仅能够将生产力的诸多因素组合成有机整体,而且可以加速组织形态的深刻变革,加速组织的去中心化[20]。在分工协作的过程中,不同专业劳动者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传播,加速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整体积累,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不仅劳动分工协作为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发展方向,而且新质生产力也会促使分工进一步发展。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21]。可见劳动的分工协作与生产力的跃升呈现螺旋式循环上升关系。
(三)资本的驱动力
资本流动通过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间接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资本作为一种积累的、自我增值的迭代体,是生产力发展的潜在推动力,资本的流动有助于打破空间限制,使得生产要素能够流动到其他生产效率较高的地方。无论是个体、企业还是国家,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都需要一定的原始驱动力,而最初的动力是对更高生产效率和收益的追求,革命性的创新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会推动先进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迈进,但对启动资金的要求也高于其他创新活动[22]。资本的流动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并促使生产要素在地区间重新配置,实现更优的组合和更高的生产效率[23]。宏观上,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跨区域流动可以改善和优化其他要素和资源的配置,从整体上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微观上,各地区企业融资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有助于提高不同区域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间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的互动推动劳动者的优化配置。金融创新可以提供多维度的融资渠道和风险管理工具,使得企业或者集体能更灵活地调整生产要素结构,吸引和留住人才,巩固劳动者对专业技能的独占性和生产效率[24]。例如,股权激励计划、员工持股计划等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生产资料的升级与创新来看,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中的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提供资金支持,加速了生产工具的现代化进程。例如,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型金融产品,专门针对清洁能源、高新技术等领域提供融资服务,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资料的高效利用,从而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25]。从劳动对象的高效利用来看,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等金融创新手段,优化了原材料采购、库存管理和物流配送等环节,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占用和时间成本,提高了劳动对象的使用效率。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加快了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使得实体经济能更灵活地调整生产策略,适应市场需求。数字金融、区块链、金融科技等智能化领域的创新,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如智能工厂、物联网应用等,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26]。此外,金融创新还促进了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如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模式,这些新经济形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新的生产力空间。综上,资本的驱动力主要体现在引导其他生产要素进行革新,对生产力三要素的优化作用在不受到体制干预的情况下起到辅助性作用。
(四)精神文化的驱动力
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精神文化始终是构成新质生产力原动力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精神文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阐述如何挖掘和阐发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时指出:“ 要处理好继承 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 创新性发展。”[27]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又指出: “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 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 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 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8]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 述深刻地揭示了精神文化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 的核心地位,尤其是在激发创新活力、引导价值 取向、塑造社会风貌方面的作用。习近平总书 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提供劳动者的创新灵 感和生产过程的价值导向,促进新质生产力的 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这些精神财富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引导科技、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创新,为生产力的飞跃提供内在动力。其次,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科技创新相结合,可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新兴文化产业,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开辟了经济增长的新领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精神文化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提升国家软实力上。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以有效提升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间接促进生产力的国际拓展和资源配置优化。
除此之外,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革命精神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和重要会议中多次重温红色记忆、感悟红色精神,反复叮嘱要传承、弘扬好伟大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努 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29]彰显着革命精神作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精神基石,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价值追求。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代表了不畏艰难、勇于牺牲、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品质,这些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转化为创新发展、勇于改革的实践动力。革命精神鼓励人们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创新,在科技、经济、社会治理等领域不断寻求突破,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30]在新质生产力的构建中,既追求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也不忘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长远目标,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精神在新时期的体现与应用。中华民族面对历史磨难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和团结协作精神,在抗灾、抗洪、抗击新冠疫情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行动力,推动了物流、建设、生产以及医疗等方面科技的迅速进步,推动了管理、卫生等方面公共体系的革新以及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这些都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敢于担当的使命感,以及持续的自我革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政治保障和组织动力,这种精神引领下的政策支持、制度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壮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作为内在的精神原动力,不仅滋养了民族精神,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和模式,推动着国家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的战略目标。
(五)基础设施赋予生产力原发动力
基础设施作为现代经济的骨架,驱动着新质生产力柔性发展。从物质基础设施与物流效率来看,高效的道路网络、交通枢纽及仓储设施提高了生产资料在空间上的连续性,降低了物流成本,改善了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互利共生关系,活化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31]。这不仅加速了供应链的响应速度,还促进了区域间经济的紧密融合,为生产活动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物质流通环境,直接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能源供应体系的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是保障生产力持续增长的关键,生产力跃迁的激发需要一个持续稳定的环境,可靠、清洁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以及智能电网的广泛应用,不仅保障了生产活动不间断的能量需求,还通过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了长期运营成本,并顺应了全球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这种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生产力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彻底革新了生产方式。高速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数据处理能力和决策效率,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数字经济平台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了服务模式,开拓了新市场,为各行各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32]。这种基于信息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推动形成了新的生产要素,从物质生产空间跳跃到虚拟生产空间,新的数据要素实现了从边际生产力递减到递增的跨越式发展,而数据要素形成的市场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高生产力,显然新型基础设施通过间接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33]。
四、新质生产力的复合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
(一)解析新质生产力跃迁的复合动力机制与社会经济影响
通过对新质生产力原动力的多维度分析,从创新、资本、人力资源、精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挖掘了驱动生产力跃迁的因素和生产力提高的机理。无论哪种因素,都始终贯穿于生产力三要素之中,生产力的变动落脚点始终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调动问题或者说是使用效率问题。劳动分工协作可以提高效率,生产力三要素也可以通过组合调整的方式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这一飞跃不仅是技术或工具层面的进步,更涉及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动态的、复杂化的深刻变革,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演化[34]。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可以通过探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因素,更好地预测和引导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加速生产力的深层次变革。
(二)激活主体动力源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1.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以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
通过持续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计划,引入最新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理念,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实施灵活的人才发展策略,鼓励跨界学习与合作,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意孵化,从而增强劳动力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加快发展政府、高校、金融机构等多元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权属的界定,明确专利界限,对专利、商标和著作权建立保护制度,确保劳动者的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在知识产权商业化发展之前合理调配知识产权收益分配比例,在知识产权私密工作中做好事中控制,增强劳动者知识产权意识,增强劳动者在建立知识产权之后的维权意识。提高政府、高校、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多元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视和认同,提高各主体知识产权管理的参与度,制定知识产权管理规则,明确知识产权审核标准、概念验证① ,规定知识产权商业化收益分配标准,同时制定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从项目筛选、概念验证资助到项目验收的知识产权管理过程,并设置知识产权管理团队,负责知识产权的质量管理[35]。
建立以绩效、知识产权奖励为主的激励体系,结合股权激励、利润分享等长期激励措施,将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及管理成效与劳动者的收益挂钩,促进从“被动工作”向“主动创新”转变。同时,培育包容性与开放性的企业文化,强化团队协作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和归属感。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人才配置,实现精准招聘与职业匹配,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实施灵活用工制度,如远程工作、项目合作等,以适应多元化的工作需求,拓宽人才获取渠道。优化收入分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拓宽发展空间等措施,满足劳动者多维度需要,能有效调动主体动力源,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2.文化价值创造与创新生产资料管理双轮驱动新质生产力
(1)精神文化赋能生产资料创新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等精神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中,例如将工匠精神、诚信经营、和谐共生等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和生产管理中,激励员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并借鉴革命时期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力量,鼓励企业在面对技术难题和市场挑战时,保持不畏艰难、持续探索的斗志。这样,不仅能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和情感共鸣的追求,还能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实现文化创新驱动生产。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利用智能技术改良和传承传统手工艺,如通过 3D 打印、AI 设计辅助等技术,既保留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又提高生产效率和标准化程度。鼓励员工提出新想法和新理念,尊重并实施创意提案,形成开放包容、敢于尝试的工作环境,直接激发生产过程中对智能技术应用的探索和优化。
(2)智能技术驱动生产资料管理
通过智能技术革新生产资料管理与加工,例如应用先进制造、智能自动化及物联网技术,提升效率与产品质量。通过AI、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适应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同时精准预测维护需求,减少生产间隔时间。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资料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化调度,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库的全链条透明化管理,降低库存成本,提升响应速度。结合智能技术优化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如通过传感器监测废弃物产生,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回收流程,推广使用环保材料,减少环境污染,实现高效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推动设计创新应对个性化市场需求,加强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转型,采用环保材料与清洁生产方式,确保可持续性。投资侧重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及数字化转型,利用多元融资渠道保障资本需求;加速基础设施升级,包括交通、能源与信息通信,构建智能物流与信息平台,畅通商品与信息流,助力数字经济。此外,加快数字基建如5G 和数据中心建设,科学管理土地与水资源,运用现代技术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与自然和谐共生。
注释:
① 概念验证是政府、高校、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多元创新主体聚集的、对研究想法开展技术和市场应用可行性验证工作的过程。
参考文献:
[1]BRYNJOLFSSON E,MCAFEE A. The second machine age:Work,progress,and prosperity in a time of brilliant tech⁃ nologies[M].W.W.Norton & Company,2014.
[2]文丰安 . 从“解放发展生产力”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力理论的变迁及启示[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6(4):1-13.
[3]刘磊,姜克筑“.“双碳”战略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机制、要素解构与共生路径[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4,26(4):19-27.
[4]PORTER,MICHAEL E,SCOTT STERM. National Innova⁃ tive Capacity[R].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02-118.
[5]贾丽民,郭潞蓉. 唯物史观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动力源探析[J]. 理论探讨,2024(2):86-94.
[6]郭万超 . 论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文化动因——构建新质生产力文化理论的基本框架[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25-34.
[7]何雨婷,刘宗灵. 新质生产力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关系、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 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8(3):40-50.
[8]谢鹏俊,曾立,刘书雷,等.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唯物史观阐释[J]. 当代经济研究,2024(4):26-35.
[9]高帆“.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6):127-145.
[10]DOUGLASS C.NORTH.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An introduction to institution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J].Economics,1990.
[11]ACEMOGLU D,JOHNSON S,ROBINSON J.The Rise of Europe:Atlantic Trade,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Growt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5,95(3):546- 579.
[12]BARRO R J,SALA-I-MARTIN X. Technological Diffu⁃ sion,Convergence,and Growth [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1997(2):1-26.
[13]GEREFFIG,HUMPHREY J,STURGEONT.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 cal Economy,2005,12(1):78-104.
[14]周金凯. 自由贸易试验区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机理与策略分析[J]. 当代经济管理,2024,46(8):19-27.
[15]胡莹,方太坤 . 再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形成路径——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视角[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4(2):39-51.
[16]方晓霞,李晓华. 颠覆性创新、场景驱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J]. 改革,2024(4):31-40.
[17]李飞,陆凤彬 . 组织管理模式变革的影响与传导路径分析:以金风科技为例[J]. 管理评论,2021,33(4):339- 352.
[18]徐政,张姣玉. 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变革问题[J]. 理论探索,2024(2):94-100.
[19]董照星,罗生全 . 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劳动者形象——建构劳动者形象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J]. 教育研究, 2024,45(4):123-133.
[20]胡莹 . 劳动分工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24,40(2):13-25.
[2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
[22]林春,文小鸥. 资本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理论逻辑、现实问题与升级路径[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1(2):66-75.
[23]刘鹏飞. 实体视角下的资本市场:本源、沿革及发展趋势[J]. 中国商论,2024(5):17-21.
[24]张壹帆,孙嘉雯,陆岷峰 . 铸造新质生产力: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 农村金融研究,2024(5):70-80.
[25]余少龙,石虹 . 绿色金融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24(4):13-22.
[26]何继新,高文静,夏五洲.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性关系:“智能化—绿色化”整合框架实证分析[J]. 理论与现代化,2024(4):39-55.
[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4.
[28]习近平 .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6.
[2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 / OL].(2021 - 06 - 26)[2024 - 06 - 28]. https://www.gov.cn /xinwen/ 2021-06/26/content_5621014.htm.
[30]习近平著作选读:第 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24.
[31]段钢,刘贤铤,黄悦.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J/OL]. 金融与经济,1-13[2024-06-16]. http://kns. cnki. net / kcms / detail / 36.1005. F. 20240608.1949. 002.html.
[32]王亮,昝琳 . 数字普惠金融对能源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与空间效应[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24,39(6):45-59.
[33]叶举,艾玮炜,石奇 . 绿色政策选择、粮食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协调发展研究[J/OL].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19[2024 - 06 - 16]. http://kns. cnki. net / kcms / detail / 11.3513. S20240130.1026.002.html.
[34]曾晨,李跃华 . 系统哲学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与生成进路[J]. 党政研究,2024(4):23-36+124-125.
[35]姜新华,刘海波,肖冰. 概念验证知识产权管理的政策分析与建议[J]. 智库理论与实践,2024,9(3):118-124+ 135.
作者简介:张存刚(1966—),男,山西应县人,博士,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丁谕航(2001—),男,山西泽州人,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本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为便于阅读,已省去原文中图表等部分,如需学术引用,请以其发表期刊全文为准。版权归原作者、原发单位、原发期刊所有。如对我们发布的内容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删除。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