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官方网站!

社科资讯

举旗亮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时政聚焦 > 举旗亮剑 >

以哲学社会科学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2-05-16 10:26:43 点击: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总体性规划与谋划。《规划》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俱进,不断向更深、更高、更强层次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心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9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殷切希望,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任务之一。

 

\

薪火相传守护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又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命脉”与“文化基因”,需要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华儿女用心守护。

  第一,高度重视、科学保护陈列在伟大祖国广袤大地上的不可移动文物,精心管理、科学展陈收藏在各个博物馆、纪念馆中的可移动文物,珍视以历史文物、文化遗产、古籍文字等不同载体形式呈现出来的一切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精英文化,又有以口头传承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既要发力古籍保护,提升古籍工作质量,增强文化自信,用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多样化的、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如文字、图片、实物和影像等保存、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厚重文化。又要保护好传统的口头文学、音乐、美术、戏剧和技艺等,做好精心收集、记录、保护与活态传承,紧密联系历史、现在与未来。

  第二,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人们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思维、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对社会实际的深远影响,深入挖掘传统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文化、文学作品及历史文化中的传统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要从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古籍中爬梳、整理、校注好相关的文献典籍,关注出土文献,而且要保护好相关材料的原貌,切实做好保存整理工作。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从先秦到近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资源。我们需要在妥善保留、鲜活体现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

 

\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界研究新格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积淀,早已成为深刻沉淀在民族记忆中,蓄积于人们的血液和基因中,沉潜于人们的日常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习惯中的也许无形却有力的精神力量,形成了多元、和谐、开放包容的精神文化体系。每个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都自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与培育涵养,从其中汲取着丰富的营养。

  第一,中华文化经历了自然经济、农耕文明、封建社会等各个形态,源远流长传承。经过当代中国社会伟大变革,我国进入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拥有不同于以往的指导思想、社会性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体制。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界精准把握时代特征,古为今用、扬弃继承,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用尊重之心、鉴别之心传承好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资源和关于自然界、社会历史的辩证思考与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人们要摆正态度,静下心来,精心挑选其中的精华,要用扎实厚重的文献功底、潜心深入的思考、理性的审视、高质量的创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的课程与讲座,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开拓适应新时代发展与需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界研究新格局。

 

\

勇担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

 

  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的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阐发时代价值,展现时代风采,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传承向纵深、实用可行发展,唤起广大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工作重心之一。

  第一,哲学社会科学界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立足自己研究的重点领域,细读原典,深耕细作研究,在学理性和理论性上都有深入的阐发,以创造性转化力促创新性发展。用新的技术成就手段、新的传播手段推进古籍的数字化,做好古籍的推广传播,高效助力新时代古籍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第二,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人们除了精研自己的核心研究领域的问题之外,还要广泛涉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内容,延续“文史哲”不分家的优良传统,做好人文学科的综合、跨学科研究。要做好对自己研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写作普及性的读物,到图书馆、博物馆作公益性的讲座或宣讲,为相关影视作品担任学术指导,让自己研究的内容不再只有学术界的“小同行”和编辑们关注,而是尽可能成为滋养、丰盈广大人民心理的学术营养,为通识性教育提供助力。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实践转化成果,以文化人,陶冶性情,提升修养,熏陶、影响、带动广大人民成为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巨虹,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杂志社副总编辑、《甘肃社会科学》主编)